损伤(injury):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一、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一)损伤的原因

  1. 缺血缺氧
  2. 物理因素
  3. 生物因素
  4. 化学因素
  5. 免疫因素
  6. 遗传性缺陷
  7. 营养失调
  8. 社会心理因素

二、细胞可逆性损伤(重点)

可逆性损伤( reversible injury ):也称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常见的可逆性损伤类型

  1. 细胞水肿
  2. 脂肪变性
  3. 玻璃样变性
  4. 淀粉样变性
  5. 粘液样变性
  6. 病理性色素沉积
  7. 病理性钙化

(一)细胞水肿

  1. 原因:缺血缺氧、感染、中毒等;

  2. 机制:线粒体受损,ATP 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离子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积聚,吸引大量水分子进入细胞。

  3. 病理变化

    **肉眼**:  受累器官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大混淡)
    
    **光镜**:病变初期,细胞质内出现的红染细颗粒状物。若水钠进一步积聚,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电镜**:线粒体、内质网肿胀
    

(二)脂肪变

脂肪变 (Fatty change):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 部位: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

  2. 原因: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等。

  3. 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大黄油)

镜下:细胞内出现边缘较整齐的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石蜡切片脂肪滴被有机溶剂溶解),冷冻切片可用特殊染色:苏丹 Ⅲ 染色呈桔红色,锇酸染色呈黑色。

肝脂肪变

心肌脂肪变:严重缺氧和中毒时。多位于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亦称虎斑心。

肾脏脂肪变:光镜下脂滴主要位于肾近曲小管细胞基底部,为过量重吸收的原尿脂蛋白。


(三)玻璃样变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集。

类型:

  • 细胞内玻璃样变

  •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 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1)细胞内玻璃样变

重吸收小滴 :   肾小管上皮细胞

Mallory 酒精小体:   肝细胞

Russell 小体:   浆细胞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脾被膜玻璃样变性,切面明显增厚,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糖衣脾

(3)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脾中央小动脉玻璃样变性,脾中央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壁内见红染、均质的玻璃样物质。


(六)病理性色素沉着

正常人体内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等多种内源性色素;炭尘、煤尘、纹身色素等外源性色素有时也会进入体内。

病理情况下,上述某些色素会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 含铁血黄素

    • 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后产生金黄色或褐色折光颗粒(铁蛋白微粒聚集体)
    • 出血的部位、吞噬细胞浆内或浆外
  2. 脂褐素

    • 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碎片残体
    • 黄褐色微细颗粒(脂质和蛋白质的混合体)
    •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心肌、肝细胞

  1. 黑色素

    • 黑色素细胞胞浆中的酪氨酸氧化聚合产生黑褐色细颗粒
    • 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黑痣、黑色素瘤


(七)小结

名称 肉眼观 镜下观 病变部位 意义
细胞水肿(空泡变性、浊肿) 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切面浑浊 细胞体积变大,早期细胞内为均一噬伊红颗粒,为扩张的线粒体和内质网 心、肝、肾等实质器官 病变器官功能下降,有时还出现肝炎;肾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注意鉴别
肝脂肪变 肝脏体积增大,色黄,边缘边钝,切面呈油腻感。简记:大、黄、油。 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苏木精-伊红(HE)染色呈圆形空泡状,苏丹 Ⅲ 染色呈橘红色,饿酸染色呈黑色圆滴 肝小叶中央部、周边部或全小叶 肝功下降,转变为肝硬化
心肌脂肪变 虎斑心 心内膜下出现黄色脂肪,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 左心内膜下和乳头肌处病变显著,也可见称漫性分布 心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肾脂肪变 肾体积增大,髓质厚,色浅 肾小管上皮基底部出现脂滴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肾功轻度下降
黏液样变 切面见黏液样物质 在疏松的间质内,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分布于灰蓝色黏液基质中 间叶组织、脂肪组织 细胞间质内黏多糖(透明质酸等)和蛋白质沉积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组织质地坚韧,缺乏弹性 纤维细胞稀少,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半透明红染均质状 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大中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器官功能下降,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血管壁玻璃样变 管壁增厚、变窄、弹性下降。管腔狭窄 动脉内凝集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 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病变器官缺血缺氧,见于高血压
细胞内玻璃样变 不明显 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小体 肝、心、骨骼肌、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病变器官功能轻度下降
淀粉样变 不明显 淡红色均质状物,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 分布很广,多见于细胞间质 为淀粉样蛋白质_黏多糖复合物沉淀,机体不含消化此结构的酶,故积存在组织中
病理性色素沉着 器官、组织颜色相应改变 可见某种色素物质(含铁血黄素、脂褐素等)沉积 多位于不同细胞内 不同色素物质,产生原因不同
病理性钙化 钙盐多时,可见灰白颗粒状或团块状坚硬的物质 呈蓝色颗粒状至片块状异物(钙盐) 坏死组织、血管、肾、肺、胃的间质 可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三、细胞死亡

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irreversible injury),即细胞死亡。

类型:

  • 坏死
  • 凋亡

一、坏死

坏死(necrosis):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一)坏死的基本病变

  • 细胞核的改变
  • 细胞质的改变
  • 细胞间质的改变

坏死细胞核的改变

坏死细胞质的改变

坏死细胞间质的改变

(二)坏死的类型

  • 凝固性坏死

    • 干酪样坏死
  • 液化性坏死

    • 脂肪坏死
  • 纤维素样坏死

  • 坏疽

1.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蛋白质凝固,水解酶少时,坏死区变成灰白或黄白色的质实凝固体。

部位:心肌、肝、脾、肾等。

肉眼:灰白、干燥、坚实的凝固体,充血出血带,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镜下:   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保存 。

脾贫血性坏死

脾之切面见一楔形坏死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心肌贫血性梗死

梗死灶呈地图状


2.干酪样坏死

多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坏死组织含有较多的脂质而略带黄色,质地松软, 半凝固状,状如干酪。 (豆腐渣样)

镜下:坏死组织彻底崩解,为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不见组织轮廓。

肺结核


3.液化性坏死

原因:

  1. 可凝固的蛋白质少;

  2. 水解酶多;

  3. 磷脂和水分多 ,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液化。

见于:脓肿、脑软化、细胞水肿-溶解性坏死

镜下: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

脑液化性坏死


6.坏疽

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称为坏疽。

分类:

  • 干性坏疽(血液循环障碍)
  • 湿性坏疽(血液循环障碍)
  • 气性坏疽

7.小结
坏死类型 常见情况 发生机制 形态特点
凝固性坏死 心、肾、脾的凝固性坏死 组织水分脱失变干,胞质凝固明显 色泽灰白或黄白,质地较坚实,脱水干燥,原有结构轮廓常保存
干酪样坏死 结核性坏死 组织崩解明显,脂质含量多 干燥、颗粒状、色泽发黄,失去原有结构轮廓
液化性坏死 病毒性脑炎软化灶 含可凝固蛋白少,脂质多,易酶性溶解 组织分解液化,病灶形成含液态物质的坏死灶
脂肪坏死 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周围的脂肪被分解 胰脂酶活化后分解胰腺周围的脂肪 脂肪被分解后形成的脂肪酸又与钙结合成灰白色斑块状的钙灶
纤维素样坏死 风湿病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胶原纤维肿胀、崩解 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状无结构物质,形似纤维素
干性坏疽 动脉粥样硬化时的四肢末端 脱水干燥,腐败菌感染及硫化铁形成 坏死部位皱缩,黑褐色,分解清楚
湿性坏疽 伴有淤血的肺梗死灶 含水分多,腐败菌感染重,毒性产物多 坏死物呈污黑色,肿胀,界限不清
气性坏疽 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创伤 有产气荚膜杆菌等的感染 有产气荚膜杆菌等的感染

(三)坏死的结局

  1. 溶解吸收
  2. 分离排除
  3. 机化、包裹
  4. 钙化

点状坏死

皮肤溃疡

糜烂与溃疡的区别

空洞、窦道与瘘管

血栓机化

结核病灶纤维包裹

肺结核病灶纤维包裹后钙化


二、凋亡

凋亡(apoptosis):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灶细胞的主动性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死亡细胞不自溶,也不伴有炎症反应。

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控有关,又称程序性死亡

凋亡为细胞的生理性死亡过程,亦可为病理性。

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过程

  • 细胞浆浓缩,细胞体积缩小

  • 染色质凝集、断裂

  • 凋亡小体形成

  • 凋亡小体被吞噬

鳞癌组织凋亡小体

坏死与凋亡的比较

凋亡 坏死
机制 基因调控程序化 意外事故
机制 主动性 被动性
诱因 生理或病理性 病理性
范围 单个细胞 大片细胞
形态 凋亡小体被吞噬 细胞自溶
反应 无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