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多由局部因素引起,也可为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一部分,表现为局部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包括:

  •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
  •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 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和出血。

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血充血。静脉血充血(又称淤血)多见,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静脉血充血可由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和心力衰竭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和全身性。

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发生在体表的淤血,可见紫绀及温度降低。

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较长时间的淤血可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甚至发生漏出性出血;

同时,由于淤血区氧及营养物质的缺乏,实质细胞可出现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淤血:

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漏出的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细胞,严重时可发生出血。

含铁血黄素细胞是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将血红蛋白转变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因而使胞浆内含有棕黄色的颗粒。这种巨噬细胞常出现于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因此又称心力衰竭细胞

肺淤血的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泡沫样痰,若痰中含有心力衰竭细胞,则痰呈褐色。长期肺淤血,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广泛沉积,使肺质地变硬,并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慢性肝淤血:镜下见,肝窦及中央静脉扩张、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由于肝小叶中央区因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因缺氧发生脂肪变性呈淡黄色,致使肝脏切面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又称为“槟榔肝”。长期慢性肝淤血,肝内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静脉通常有丰富的吻合支,当静脉发生阻塞时,其吻合支能及时扩张,起代偿作用。静脉的这种通过吻合支回流,称为侧支循环

以肝脏为例,部分门静脉系统的静脉血,通过侧支循环回纳于右心。

重要的途径:

① 经胃冠状静脉——食管静脉——肋间静脉——奇静脉。患者可表现为食管下段和胃底部的粘膜静脉高度扩张、充血,严重时食管下段的静脉可破裂出血,危机生命。

② 经重新开放的腹脐静脉——脐周腹壁静脉——腹壁上静脉——乳内静脉——上腔静脉。患者可表现为脐周腹壁静脉高度扩张、弯曲,形成“海蛇头”样的形态。

③ 肠系膜下静脉——直肠静脉丛——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直肠静脉丛可高度扩张,形成痔疮。

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内逸出(主要是指红细胞的逸出),称为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和体腔,称为内出血,内出血易被忽视,常致死亡。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根据心脏和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的程度,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各种原因(外伤、心血管病变、溃疡、肿瘤等)使心脏和血管破裂引起破裂性出血。

各种原因(缺氧、感染、变态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等)使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凝血机制的异常引起漏出性出血。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部位。

短时间出血达循环血量的 20%~ 25%,可发生出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致死;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经中枢受压而致死。漏出性出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慢性出血,可引起贫血。